“澳門歷史城區”總面積約為1.23平方公里, 當中核心區面積約為0.16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約為1.07平方公里。核心區是由8個廣場空間、22處被評定的不動產,以及連接各廣場空間及歷史建築的街道所組成,緩衝區則位於核心區的外圍。
下載原始檔(44MB)
“澳門歷史城區”因符合世界遺產第 ii、iii、iv 及 vi 項遴選標準,而於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五日在南非德班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標準 (ii)
“澳門歷史城區”符合標準 (ii) 之理由概括:澳門在中國領土内的戰略位置,在中葡形成的特殊關係下,“澳門歷史城區”在數世紀以來體現西方國家與中國之間重要的人類文明價值交流,成為中西方在文化、科技、藝術、建築及城市規劃等不同領域交流的一個主要樞紐。
標準 (iii)
“澳門歷史城區”符合標準 (iii) 之理由概括:澳門是中西文明交流最早及最悠久的地方,從16至20世紀,澳門是國際貿易商旅、傳教機構和各種知識的聚合點,其影響表現在融合不同文化特色的歷史城區内。
標準 (iv)
“澳門歷史城區”符合標準 (iv) 之理由概括:“澳門歷史城區”闡述了人類歷史上,中西文明由接觸到發展極具意義的一頁,是中西建築融匯的傑出例證。城區的街道及廣場空間將港口至市中心的重要歷史建築物連成一片,整體外貌具明顯的西方城市特色;城區内中葡聚居地既並存也有混合發展,在南歐風格的建築群中夾雜著中式傳統建築,體現中西不同族群和諧共存和發展的景象。
標準 (vi)
“澳門歷史城區”符合標準 (vi) 之理由概括:“澳門歷史城區”影響並承載了中西社會在文化、宗教、科學、經濟等不同領域的交流,澳門城區的社會結構、多元文化、對信仰開放的思想體制直接激發了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最終結束了封建帝制,創立現代的共和國。
“澳門歷史城區”之突出普世價值,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經採納、確認並公佈之描述如下:
澳門是一個繁華興盛的港口城市,在國際貿易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從16世紀中葉開始, 澳門成為了葡萄牙人聚居地, 直至1999年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澳門歷史城區”由多座被評定的不動產及廣場空間、街道組合而成,其內涵及形態體現出這個重要貿易港口的城市結構,她保留著葡萄牙和中國風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築,見證了東西方美學、文化、宗教信仰、建築和技術影響的交融。此城區是在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基礎上,最早的中西方交流並持續發展的見證。
作為中國與西方交流的橋頭堡,澳門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十分重要。通過複雜的海上貿易網路,在這片城區內聚居著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帶著自身不同的文化思想、職業技藝及風俗習慣在澳門定居發展。來自不同修會的天主教傳教士也從澳門進入中國,除了從事傳教工作,他們也為中國帶來了西方的人文藝術及科學成果,在澳門開創了許多“中國第一”的事業, 如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大學、醫院、教堂、炮台等,當中有些例子至今仍維持着建築物的原有功能。澳門獨特的中西文化特質,除了在眾多不同風格的建築遺產,以及城區內中西社區緊靠共存的和諧發展面貌可見,這種文化交匯的色彩還展現到建築物的細部設計上,如巴洛克式風格的聖保祿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上揉合了漢語字句作為立面的裝飾元素。此外,“澳門歷史城區”也體現典型歐洲港口城市的一些特徵,如今天老城區仍保存著不少廣場空間、狹窄迂回的街道及房子摩肩接踵興建的城市特色;同時也在構造上,吸收了葡人在其他聚居地的城市規劃概念,以“直街”把港口與舊城區的中心連接起來。作為由貿易港口發展成形的城市,現有的城區不少地點與海港仍保持著良好的視覺聯繫,而數世紀沿用至今的內港亦是澳門發展的歷史見證之一。外地文化的滲透,除了烙印在物質性的文化遺產外,亦隨著長達數世紀的文化交流逐漸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影響著宗教思想、教育制度、醫學、慈善工作、語言、菜肴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澳門歷史城區”核心價值的載體,除了包括區內文物建築和保留至今的城市特徵等硬體元素外,還有經過數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洗刷,今天人們生活及習俗中流傳著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