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開放時間
聖堂10:00 - 17:00 (由三巴仔橫街進入)
修院不對外開放
簡介
導賞講解
根據第31/2018號行政法規,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屬於「聖若瑟修院教堂、前地及石階」。
聖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在二百多年的辦學過程中,聖若瑟修院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教會的人才,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
與修院毗連的聖若瑟修院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稱它為“三巴仔”。聖堂內有奠基石及奠基紀念銅牌,記載修建聖堂的日期及人員,銅牌背面更有一行漢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貳拾陸日”。聖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規模,具有巴洛克建築風格。
聖堂內現存聖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禮。沙勿略是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士,1552年死於澳門附近的上川島(St. John Island),後被譽為東方宗徒。該聖髑被視為東方天主教會的重要文物。
建築描述
聖若瑟修院主要由修院大樓及聖堂組成,是一座帶有內外花園的修道院,四周築有圍牆與外界隔離。修院入口大門設於三巴仔街,大門與聖堂入口成一軸線關係,其間以54級花崗石階梯相連,修院大樓建築入口則設於聖堂右側。歷史上,大樓及聖堂都經過多次改動。
修院大樓最初為二層建築,經加建成為今天三層規模,大樓主要以青磚為建築材料,寬厚的牆身建在花崗石基礎上,修院內各層房間一般由既長且寬的走廊貫連,其中一條縱向走廊寬3.8 米,長達80 米。房間的門窗均為半圓拱狀。除地面層鋪麻石或大階磚外,其餘各層均鋪上柚木地板,並設有木天花,大樓之屋頂為中式瓦頂,杉木樑直接架在牆體上。整個大樓設計以簡單靈活為主,裝飾線條也不多。
與大樓建築之純樸簡潔相反,修院之聖堂卻是以華麗誇張的巴洛克風格著稱。教堂共設有三個正面入口,兩側入口設有祭壇,之後才是主堂。中間入口直達主堂,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長軸長27 米,短軸長16米,長軸兩端分別為入口前廳及主祭壇,祭壇供奉聖若瑟像,為巴洛克式設計,裝飾甚多,其中兩組四枝腰纏金葉的旋柱最具特色,柱頭則以斷山花形式收結。而與之呼應的是入口前廳中四枝支撐二樓唱詩台的木盤旋柱。主堂左右短軸分別為供奉耶穌及聖母之祭壇。祭壇亦是一種巴洛克式設計,它凸出於牆身,兩側各有圓形及方形科林新式柱一條,方柱亦有斷山花點綴,祭壇及唱詩台頂部均為白色拱頂,配以黃色花紋圖案裝飾與白色牆身呼應。主堂為由四個帆拱頂托起的羅馬式穹窿空間,穹窿直徑為12.5 米,頂部高度為19米,開有三環各16個窗戶,其中最高一環祗是象徵式的窗框線,另兩環才具有透風及採光功能,穹頂內側為白色,中間是黃色的耶穌會會徽。
教堂正立面為一雄渾的牆體,其寬度為24.6 米,兩條多層之檐口線及6 條多次收分的壁柱將立面大致分為縱橫各三部分,頂層兩邊為對稱之鐘塔,塔頂為琉璃瓦頂,其高度為19米,左鐘塔三個窗洞放有大銅鐘,右邊鐘塔正面窗亦有一銅鐘,以及一小門通往天台,中間部分則是一直弧線結合的山花,其高度為17.5 米,山花中有一耶穌會會徽雕飾。第二層主要開有三個窗戶,兩側較小但有弧形窗楣及周邊浮雕裝飾,中間窗戶屬於唱詩台,是一整層高之長方形百葉大窗。地面層則設有三個入口大門,兩側較矮窄,故有空間作周邊裝飾及門楣。中央為厚大木門,其兩邊壁柱上則以斷山花形式點綴。
聖堂西南立面圖
剖面圖